纺织厂电脑切边怎么样(太优秀这两家常州人熟悉的运河畔老厂房,即将亮相全国)
“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
又有好消息传来!
小布近日从省工信厅获悉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
江苏省一共有5家工业遗产拟申报
常州两家入选!
伴着运河成长的常州人对这条母亲河爱得深沉。今年4月中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来我市专题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常州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做法给予肯定。
这次,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的两家
有何过人之处?
跟着小布一起来看看吧!
常州恒源畅厂旧址
(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上个世纪,“棉细布”“靛蓝劳动卡”“童鹰毛毯”等红极一时的抢手面料和床上用品,从这里远销至国内外;而今,游船灯火摇曳,小剧场、展览馆里文化大咖云集,两岸青年在这里开展创意和文化的交流。
上世纪30年代初,木材店老板汤梦熹、荆春生、费定庵三人集资办起三和布厂,在古运河畔选定了厂址,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1933年,润源色布店老板毛锡章租赁了三和布厂,更名为“恒源布厂”。
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原厂名后加了个代表兴旺发达、财源旺盛的“畅”字,进入第一个发展黄金期。
新中国成立后,工厂获得新生,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转产毛纺织,并于1981年改名为国营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成为能生产纯化纤、混纺和全羊毛毛毯的全能工厂。
上世纪90年代后,因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纷纷走入困境,2007年,五毛厂完全停产。在改革深入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工业遗产空置、废置,如何解决成了一个问题。
如今,建厂初期的老车间变身500多平方米的常州画派纪念馆,上百幅常州画派珍贵作品在此珍藏,成为探源流、兴绘事、慰先贤的艺术荟萃之地;经编车间被改造为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面积达6000平方米,完整接收了恒源畅厂以及更多“关停并转”工业企业的纸质档案,并留存下近百年来“常州制造”的大量史料和实物,开创了国内工商档案保管、利用、开发新形式的先河;由风机廊道改造而成的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陈列馆,展示了由清代以来的史料、地契、老账册、旧办公用具、老设备、老单据等,成为展现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文化长廊。
常州戚机厂遗址
“一·二八”事变后,吴淞机厂决定搬迁,因为戚墅堰靠近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成为新厂的理想位置。1936年,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以下简称“戚机厂”)矗立在大运河旁。
这一座百年工厂可谓命运多舛,从上海搬迁到戚墅堰,到再一次落于日寇手中,中间仅仅隔了一年。1937年11月27日,日军占领戚机厂。厂里矗立的一幢3层高小洋房,工人们习惯称它“老三楼”,它于1941年由日寇所建。这座楼是日本人统治这座工厂时的核心建筑,历任日本籍的厂长都在这座楼里办公。
1936年搬至常州戚墅堰的戚机厂外景
2015年,戚机厂老设备陈列室正式开馆,其中珍藏7台制造火车的老设备,包含联合剪冲机、车床、插床等。其中,年纪最大的就是联合剪冲机。
该设备全称为“英国联合剪冲机”,制造年代为1906年,由英国本土制造出厂,随原吴淞机厂从上海搬到戚墅堰,主要用于完成机车车辆各种产品的冲孔和角钢的切边工艺。
驰骋的火车头,从过去开到了未来。如今的戚机公司,在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不断用铁路见证着中国速度。
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
江苏省拟申报名单
常州不仅有美景
还有源远流长的工业文明
相信这次工业遗产的认定
更能让常州工业的文脉和记忆得以传承
一起为大常州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