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电脑印社怎么样(专访四位西泠印社篆刻家:为“学习强国”篆刻的大家们)
2019-05-0209:12|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刘慧
这段时日,一个叫“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火了,很多人主动下载、积极打卡,兴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浏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C端、手机客户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习近平文汇”“红色中国”“学习文化”等多个栏目嵌有“学习”“学习强国”等篆刻作品。这些充满文化韵味的作品,均来自杭州西泠印社四位当代篆刻大家之手,他们分别是:79岁的韩天衡、77岁的余正、73岁的童衍方、73岁的李刚田。
一把刻刀,浸濡或浓或淡的汗水,在石上纵横驰骋。满眼烟云,氤氲出万千气象,挥洒出篆刻家的内在精神。沉厚广大、苍拙劲遒的篆刻作品既体现出汉印之美,又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化意蕴深厚。
“艺术是我的至爱,是我精神生命的支柱。”韩天衡天性喜欢篆刻,6岁时就开始刻印章。“当时人小,不知道钢刀的厉害,有一次一刀刻下去,割下一块肉来,一下子喷出很多血。”
韩天衡在温州待了4年多,仅秦汉印就临摹了3000方,打下扎实基本功。等到1964年,韩天衡从温州回到上海后,凭借其自成一家的篆刻,为刘海粟、李可染、谢稚柳、程十发、黄胄、陆俨少等国画大家制印。
韩天衡
比韩天衡小两岁的余正,长期在西泠印社从事篆刻创作,师承名师韩登安,研习浙派印风,印章以结构精严端方、功力精深、有独到见解著称。在创作上,他力主继承有变,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融纳,结合自己的个性、审美情趣,加意加精,并付诸创作实践。其作品得“浙派”印学精髓,将工整细腻而又富于变化的创作风格发挥至极致。
早在1983年,余正就发表过《印学研究分类简表》。这份结构清晰的简表,把中国印学史的发展历程、审美历程和这个学科涉及的相关内容勾画得清清楚楚,单凭这份简表就可见出余正的印学史观及学识。
余正
同样是在1983年,祖籍浙江宁海的童衍方加入西泠印社。他小时候住在杭州,上世纪60年代末拜在唐云和来楚生门下。在童衍方心中,能拜唐云、来楚生为师是“一生的幸运”。
身为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可谓诗书画印鉴赏兼具,真、草、隶、篆兼备,尤擅于隶古,工鉴赏,富收藏。其书法篆刻从汉砖瓦当、石阙摩崖、碑碣造像中汲取养分,彰显质朴遒劲、古趣盎然、以拙为妍、大气雅致之书风,独树一帜。
童衍方
与童衍方同龄的李刚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刻印。那时,他见到的篆刻资料有两种:家藏秦玺汉印和齐白石作品。李刚田说:“作为一名篆刻家,以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从而深化艺术创作思想,增强艺术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
李刚田的篆刻,用刀上既追求齐派又不完全相同于齐派,而把齐白石爽利、石花崩落的感觉和金石的厚重结合起来。这种刀法影响了很多年轻作者,包括河南篆刻流派。
李刚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四位艺术家仍然学习不止,坚持在学习中继承、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发展,为立足全党、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篆刻,是滋养更是情怀。
“学习强国”,四位大家以此为主题精心创作篆刻艺术精品。或气势雄阔、或风神洒脱,每份作品都个性鲜明、独树一帜,饱含运动感和节律美,充盈着崭新的生命活力。
细观四位大家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篆刻的作品,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韩天衡讲究平面构成意蕴,线条圆润、厚实,强调重心稳定和信手拈来的趣味;余正带着晚清至近代艺术家的多元气息,治印揉掺隶书笔意,用刀法表达笔意,刻划方中带圆、古拙质朴,苍劲雄浑;童衍方追求书艺之妙在于思,执笔于手、巧悟于心,形神上方中得厚雄,形态上质感中得其神;李刚田的印风“渊雅正大”,既融入中原印风的地域性,又表现出不与人同的个人风格。
谈及因“学习强国”而创作,四位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文人有两种内涵:一是学识胸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学而思、思而学;二是风骨情操,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七十载艺术生涯、七十年与学为伴,韩天衡、余正、李刚田、童衍方四位篆刻大家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正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的主旨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