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

电脑上的导航怎么样(预估10分钟实际半小时 北交大、四维图新大咖揭秘导航为何总是乐观)

预估10分钟实际半小时 北交大、四维图新大咖揭秘导航为何总是乐观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尹莉娜

编辑|杨锦

近年来,地图导航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或大或小的麻烦。

导航预估10分钟,实际到达半小时,让迟到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定位错误,网约车司乘双方沟通不畅,引发纠纷。同一目的地不同地图给出不同路线,到底选择哪一条让人犯了难。

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走亲访友、游历山水想必是很多人的选择。搜狐科技AI十二谈系列节目第三期,特邀北京交通大学网信办、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林友芳和四维图新地图云应用产品中心总监倪志,为你揭秘地图导航背后的技术难题。

电脑上的导航怎么样(预估10分钟实际半小时 北交大、四维图新大咖揭秘导航为何总是乐观)

预估10分钟实际半小时 北交大、四维图新大咖揭秘导航为何总是乐观

定位错误,是谁的“锅”?

通俗来讲,地图导航系统中主要需解决三个问题:“我在哪”“我去哪”和“怎么去”。其中,“我在哪”以及背后暗含的定位问题,是出行系统中最关键因素,也往往最容易出错。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定位方式,分别应用在室内和户外两种场景。由于无法穿透墙壁,卫星定位主要应用在户外场景,精度在十米以内。而在室内的定位则更多依靠通讯基站和WIFI,考虑本身基站大小和WIFI覆盖区域大小,精度在几十米的量级。

林友芳表示:“不同定位方式在精度范围内会造成定位误差。同时,不同终端因系统差异也会造成定位误差。比如我们自己手上有一个手机,司机车上也有一个定位设备,这两者之间系统不同,也会放大误差。

除此之外,时延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人、车往往处在移动之中,通过不同端上报位置,在位置共享时会存在传输时延,导致地图软件展示的位置和你的实际位置上存在时延差异,进一步引入误差。”倪志补充道。

地图导航“技不如人”?

定位问题之外,导航出错的概率同样很高。导到断头路,让人穿墙而过,或者把人带到黑灯瞎火的小路上,是网友们吐槽最多的问题。

而造成这类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路况变化。林友芳表示:“电子地图的背后,现实世界中的路是不断在修建的,某些门可能因为疫情关闭了,或者是路上临时垒了墙封上,都有可能。”

倪志称:“解决这类的问题的方式主要是用户上报、工作人员采集和追踪政府部门的动态这三种方式。但这些动态变化,地图是很难实时捕捉的。”

所以,遇到这种动态变化的问题,问当地熟人反而比单纯依靠导航更加有效。这也就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地图技术发展二十年,是否还是技不如“人”。

倪志认为:“全局来讲,人肯定不如地图导航。“整个导航平台获取到的信息相对于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来说是很大数量级差异。”但与此同时,“有些司机可能很清楚当地路况,他知道这个时间某个路段肯定不堵,因此他有时候会比导航平台更精明。”林友芳补充称。

不过,评价地图水平优劣往往有多种标准。“比如‘近道’,在不同人、不同场景下的定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可以是字面意思上距离近,也可以是时间短,甚至是省钱(过路费等)。”司机往往是考虑些成本因素,但地图会给出多种选择供参考。

打车软件VS地图软件,该信谁的?

打车软件和地图软件给出的预估时间不同,该信谁的,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从技术上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打车软件和地图导航软件在用户场景上存在区别,背后所基于的数据源不同,同时平台间在算法上也有差异。

倪志解释道:“打车软件面对的是网约车司机,也是基于网约车司机呈现出来的行车历史时间来预估时间,而对于地图软件来讲,面对的更多是自驾用户。预估时间时,要考虑这两个用户群不同。”

他进一步分析称:“从业务上来讲,打车软件也往往从乐观考虑,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原因。如果从场景和产品给出相对乐观的值,也会让预计到达时间和实际的时间确实有一些差距。”

林友芳补充表示:“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平台为了更好地吸引用户,或者为了免责,也有可能故意把预计到达时间说长一点。预估一个小时到达,实际半个小时到了,这时用户觉得很高兴。但是业内是否真的这么操作,不好评价。”

倪志表示:“两个平台间用到的动态信息不一样,算法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必然。”

“不过,如果数据越来越接近,数据越来越多的话,两边会趋同,误差不会太大。当然,实际结果跟预测结果之间会有差距,这也是必然的。”林友芳称。

在林友芳看来,预计到达时间预测是交通大数据非常经典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大的难题其实在于导航软件的计算压力。目前市面上会采用一些比较简单、比较成熟的算法。人们也不断研究推出新的算法,但是有些精准的算法可能计算成本较高,影响服务速度。

位置暴露,个人隐私如何保障?

“从我们刚开始拓展地图导航业务时候,用户隐私就已经在考虑之中了。这其中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对数据的采集、上传、存储、下发等等。”

相较于其他软件,地图导航软件上可以拿到个人隐私更多。“如果你不提供定位信息,你无法就无法使用导航功能。你经常去哪?你家在哪?上班地点在哪?这很容易猜出来。如果你能猜出来,你猜不猜?猜完以后用不用?传播不传播?这涉及到几个不同层级的问题。”林友芳表示。

据倪志介绍,在用户隐私保护上,业界的通常做法是采取最小量原则。即对于用户位置信息、使用习惯,画像分析和使用习惯提取,要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最小量的用户数据,并做定期清除。

同时,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技术防护”的手段。“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位置信息都是会加密的,这是很难破解的,或者几乎破解不了。通过网络环境传输最终到平台或最终的可信终端后才会解密使用。”林友芳介绍道。

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泄漏风险总是存在的。“即使是碉堡,想攻进去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对于互联网平台公司来说,怎么样确保它的数据不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出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为了让地图当行更加准确,个性化预估也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比如,相同路线下,地图导航给新手司机的预估时间可能会比老司机更长。但个性化预估对用户信息的需求也会更多,合法合规问题也尚在讨论之中。

地图导航,未来在哪?

尽管目前仍然会有失误,但地图导航的准确程度已经有了大幅提升。随着自动驾驶、增强现实等应用技术逐渐普及,地图导航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倪志从业界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地图信息的精准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其中既包括动态信息的实时收集和更新,也包括高精地图的技术发展。

“比如重庆的立交桥很多,同样的经纬度,高度不一样,可能代表你就在不同的路上。所以说动态定位以及定位精度跟踪的问题,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要结合精准的测量,也可以根据你的历史情况更精准地按照用户的位置进行匹配。”林友芳表示。

另外,在服务层面的升级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结合拥堵预测、流量预测、交通事故预测等研究课题,更准确地预估到达时间。另外,在导航过程当中,怎么更好地提供引导服务。

“比如,针对步行导航,目前最为前沿的做法之一是与3D增强实景相叠加,包括调取客户端上摄像头的位置,再加上丰富的POI数据,这样能够更好地跟现实图像信息相叠加,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到底具体处在什么位置,提升体验。”倪志表示。

另外,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人车共驾”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林友芳表示:“现在车里面有很多‘计算机’,通过实时运行算法辅助司机驾驶,如果有碰撞风险就会给出提示。同时还有执行机构。比如在马路上走偏了,系统帮你自动矫正一下方向盘,这都是很常见的。车内计算机内置了地图导航功能,就像一个智能体,实时跟踪你的路况,提供辅助和矫正,现在的汽车,实际上已经是计算机加车体和轮子了。”

栏目简介: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与赛道之一,关于它,大众抱有诸多好奇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疑惑。基于此,搜狐科技重磅推出《AI十二谈》栏目,第一季计划播出12期,每期筛选网友日常关心、关注的AI方面的痛点问题,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企业高管组成嘉宾阵容,进行AI知识科普,答疑解惑。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