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达电脑的资产怎么样(2022年佛山制造业转型成果显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之路,是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而城市群中的每个地区和城市,都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去年以来,佛山各级各部门在《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的统筹安排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9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超3000家企业已开启数智化转型之路。未来五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有80%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佛山制造业企业正在数智化的驱动下,全速前行。
1.行业分布
从2021年统计年鉴来看,2020年佛山802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达到7935家,占比达到98.9%。分类共有29个,并与家居生活密切相关——“有家就有佛山造”实至名归。除家具家电外,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也正在成为佛山智造的增长极。2021年,佛山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增加值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9.6%、13.3%和11.4%。2022年佛山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增加值均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10.8%和9.6%。
笔者对比了近两年数字化示范工厂行业分布,电器机械和器材占据重要比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机械、汽车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制造、家具制造、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医药制造等行业都在数智化探索中加速前行。这与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紧密相关。
2.经营状况
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佛山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4483.93亿元,上年同期增长3%。2022年佛山企业100强中,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据一半以上,营业收入占比重最高。
制造业营收提升,与佛山近两年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标杆工厂转型分不开——尽管数智化转型需要企业投入千万元甚至亿元的成本,但是通过一至三年的数字化改造,企业均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这在行业龙头和中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过去十年,美的集团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累计投入的金额超过了170亿元,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50%,净利润增长了333%,资产总额提升319%。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704亿元,同比增长3.5%,数字化创新业务营收81亿元,同比增长37.3%。
如顺达电脑在三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投入超1.5亿元,企业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实现营收额增加5.87%,利润增加124.8%。2022年获评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同样是获评示范工厂的申菱环境,2021年年报显示,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2.55%,其中数据服务行业营收增加30.7%;2022年三季度最新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了52.38%。
智化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企业,营收未尽如人意。有接受调研的企业年报显示,2021年企业营收同比出现下滑,这些与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力、企业增资扩产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数智化转型也存在一定的试错成本和见效周期。这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4.科技创新
佛山制造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课题组对在境内A股上市的佛山制造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佛山40家在境内A股上市的佛山制造业企业,在2021年研发投入为192.62亿元,较2020年增加20.39%。2021年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3.02%,跟上一年基本持平。
在高研发投入的支持下,相关企业的营收增速也较高。其中,营收增速最高的是天安材料,2021年研发投入增幅61.68%,营收增速为137.52%。营收增速较高的企业还有金银河、福能东方、伊戈尔,它们在2021年研发投入增幅分别为70.88%、101.137%、37.16%,对应的营收增速为137.52%、93.51%、89.42%。
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创新,在于人才的支撑。课题组对佛山40家上市制造业企业的研发人员分析发现,2021年研发人员数量达到36294人,比2020年增加了18%;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超过10%的企业有30家,占比超20%的企业有8家。据公开年报信息显示,创始人或高管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企业数量22家。
除了增加研发人员外,佛山制造业企业还通过增设研发机构来提升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佛山企业原有研发机构500多个。随着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与机构增加,创新能力由此进一步提升。
总结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对佛山提出更高战略使命,为万亿佛山智造全面提升能级。佛山应强化制造业强市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智造变革中发挥先行优势,扮演好智造引领型城市的角色,实现与港澳地区及广深莞等兄弟城市协同创新和协同开放,助力大湾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