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用云净大师怎么样(又见中秋|瓶花大师徐文治: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现在夸赞过去)
2020年9月24日-26日,瓶花大师徐文治的瓶花艺术将亮相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博览会,并将在25号下午14:10分为大家奉上《古人如何过中秋》的精彩讲座,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
遥想去年中秋,四时应物应邀参加了在徐文治老师的工作室举办的中秋活动,从车水马龙的北京三环踏进徐文治老师的工作室,仿佛走入了另一个时空。
这个时空里一切井井有条,空气中弥漫的气味打消了“秋老虎”带来的烦躁,人会不自觉地慢下脚步,把思绪寄托到目所能及的一切——每一个镜头定格时,都是一幅画。
供奉月宫娘娘
您平时不是都研究插花艺术的吗,怎么这一次在展览中会单独开一画兔儿爷的展区?
其实我们这次的作品不是兔儿爷,也不是插花,而是整个中秋。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还要用当季的圆形瓜果梨桃供奉月宫娘娘(嫦娥);人们还会供奉兔儿爷,因为它是月宫的象征,是月宫娘娘派来减少人间苦难的;插花其实只是传统中秋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古时候人们插的是鸡冠花。
2019年中秋活动现场——画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人过中秋一个很重要的节物。兔子是月宫里捣药的,所以民间就有了迷信的说法要供兔儿爷。
兔儿爷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骑着狮子、老虎,有的也像人形。现在大家已经没有供奉的习惯了,所以我们准备了兔儿爷给大家上色,也是供小朋友艺术创作的途径,让大家感觉传统文化很有意思,能够走进传统文化。
画兔儿爷
把整个传统节日作为作品,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挺新奇,很有吸引力。
古代在过节的时候有很多仪式,大多都有祭拜活动。人们根据时令,用不同当季的花果来供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读四书五经,这个是不现实的。我觉得从老百姓开始,推广传统节日是传播传统文化很重要的抓手,因为人人都要过节。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美好的含义。
我们祖先的祭拜和一些宗教里面的拜是不一样的,不是把自己供奉给冥冥之中的神明,而是希望得到神明的庇佑。就像我们供奉月宫娘娘,希望她保佑我们家庭平安、团圆。我们的供奉有很积极的意义,希望生活变得更好。
在这个含义上理解的中国文化,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乐生观念。“乐生”的观念来源于道家,人在这一生有了问题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希望神明来保佑我们。
就像中秋节的愿景是希望家庭和睦、天下人团圆,所以我们中秋所有的供品都应该是圆的——从明代到清代,书上记载月饼必须是圆的,因为月饼象征团圆,不然就是一个点心。
画兔儿爷
徐文治瓶花艺术
但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愫越来越淡了,科技发展、商业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您觉得哪一个因素影响最大?
这不是商业,也不是人心,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基础。过去人们旅行不像现代人那么方便,所以过去人们家庭观念很重,团圆的概念植根在人们的心里。现在社会流动越来越快,我们很容易把父母接到身边,接不到身边也可以打视频电话。
大城市是发展的方向,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出生的小城市里面。传统农耕社会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冲击开始消亡,这是文化发展必然的方向。但是再过一百年这个趋势会不会倒过来,谁也说不准。
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断的,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味道越来越淡,但是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复兴,就像大家不仅仅满足吃月饼,还开始挖掘它背后的意义。
我们把传统文化有意思的元素拿出来,经过展示和讲解,做当代化的转化让大家更能接受。比如现在让小孩子磕头、跪拜是不现实的,那让小孩子来鞠个躬是可以的,保持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心。
可是这个变化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乐观的变化。
文化是起起伏伏的,历史在螺旋式上升。
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中秋节起源于唐代,但是和现在截然不同;宋代家家户户在中秋主要赏月,并没有团圆的概念,同时这一天还是新酿的酒上市的时候,所以那一天商户都会放假,这是丰收和喜悦的季节;到了明代以后大家开始拜月,才开始祈求团圆。
这就好比如清代人和明代人画人像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和清代人又不一样。你说谁高?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气息,这些元素就映射到我们的艺术上。
现代人没有节日的概念了,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古人最开始在中秋也不插花和供兔儿爷,民间元素增减的原因谁也不能说得准确。
所以我们简单的说回到古代,这是不可能的,时代在流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现代,夸赞过去。
我们现在的文化是经过了一千多年发展慢慢总结的,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有些不适的东西会消亡,有些因为文化的快速发展会断裂。过后我们会反思这些变化,或许重拾传统文化,但是重拾了以后又会是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这一次我们不用传统的画来供奉月宫娘娘,而是用声光电的形式,用现代科技丰富表达,但还是表达相同的美好溯源,解决当代的问题。
也许我们的艺术在时代巨变中可以为这些文化提供一个栖息之地,它也许只是不适应当今这个时间点,等未来某个对的时机一到,它会散发巨大活力。
我们的文化出现过断层,所以首要任务是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先去搞研究,搞清楚它是什么,有什么内核?我们把这些东西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地域的人再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往里面加入自己的喜好,地区间形成了差异,这就是文化。
过去大家供兔儿爷,是不能摸的;但是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寓教于乐,现在的兔儿爷给大家做艺术创作。兔儿爷还是中秋的节物,是节日的元素,但不是一个神像了。
我们现在应当想的事情是,如何让传统文化和当代形成对接: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画老北京传统的兔儿爷,我们也可以让小朋友画漫画风的兔儿爷,为什么我们只能画明代的兔儿爷呢?你知道你坚持的明代传统真的就是它的全貌吗?
怎么就能让小朋友画漫画风的兔儿爷了呢?我们去迎合这种市场的需求不会挤占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吗?
这是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动漫多了,动漫就是他的文化和视觉记忆吻合的东西,你让他接受一个民间的东西他可能接受不了。
古老文化只有中国文化蔓延不绝,是因为它不闭塞,兼容并蓄,然后用我们的文化把外来的文化内化了。文化是交流的,我们不是做一个日本的娃娃然后就说它是中国的,我们是用中国的内核去做大家能接受的形象,这不是简单的哈日哈韩。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不能把大家眼睛遮住,告诉大家不是中国的东西不能看,我们应该想的是传统文化如何当代化。让小孩子穿着不知道来自哪个朝代的汉服然后背四书五经,这是简单的贴标签,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能力去消化,有信心把兔儿爷做成动漫人物的形象。如果拿日本的形象讲日本的故事,那是日本文化。但是用大家能接受的动漫形象讲中国的文化,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个并没有丧失文化的内核。
您小时候吃的月饼是怎样的?
我小时候很不喜欢吃月饼,因为那时候月饼硬邦邦的,都是青红丝儿和大冰糖块。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好东西,因为青红丝儿和冰糖都很少见。但是当大家每天吃大鱼大肉,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这些口味的东西。
这就是时代的发展。
那咱们现在市场上有不少西式口味的月饼,比如说抹茶和巧克力馅儿的,这么说这些只是根据需求产生的新品种,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商业化的结果和文化入侵对吧?
月饼为什么不能根据时代需求改变口味呢?以后我们对健康需越来越高,为什么不能变成有机蔬菜的呢?
馅儿、皮儿、油盐比例都可以变,我们唯一要坚持的就是月饼不能做成方的,因为我们吃月饼的核心目的在于表达美好的团圆愿景,变成方的就丧失了它最初的意义。
这就是中国人变与不变的智慧。
徐文治瓶花北京艺术中心创始人、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对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颇有心得。有《瓶花之美》、《瓶花六讲》、《不知有花—山木野草的四时之态》、《铜瓶纸帐贮梅花》等研究著作。
中秋云净出沧海
半夜露寒当碧天
莫辞达曙殷勤望
团圆拜月又经年
徐文治老师此次联手“四时应物”,用现代的方式在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大家讲述、呈现、重新演绎中秋传统佳节的全貌。
2019年中秋活动现场——画兔儿爷
现场有交互式沉浸体验空间、画兔儿爷等互动活动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