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电脑怎么样写文本(在没东西可写的时候可以写点什么呢?)
从十点半我就打开了电脑,瞪着屏幕,想写但不知道要写啥。脑子里面不是没有话题,但总觉得这几天在脑子里来来回回出现的几个名词,我还没有搞懂,不想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还没被理顺的知识,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干巴巴的,没什么可读性。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备选方案,比如:找一个片段来,写一个RIA便签,一千多字还是挺容易就写出来的;写写自己复盘一周的心得;或者直接把昨天写的一周复盘给贴上来;再或者把按照ORID的促动流程写一下今天的经历和收获;当教练的收获;沟通力—沟通背景对沟通产生的影响;再来就是如何使用“自我解读”来提升阅读能力;如何在结果导向的前提下,能够让人进入心流的状态,享受行动的过程……
我还可以把这个清单往下延伸,突然发现自己接下来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愁没东西写了。虽然我列出来这么多,但各位看官应该可以看出来,上面的那么多种选择一个也没选,而是敲出了你正在看的这些文字。
也许你还很好奇,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我到底想说点啥?就是为了秀话题多吗?其实我想说的是,我是怎么从这么多的“选择”里面,做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的。
我刚打开电脑的时候,前半个小时脑袋里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没有。我习惯性告诉自己,要不就等到明天再说吧。这是从元旦到现在,我每天都是这么跟自己说的。我不知道最近的我发生了什么,每一个“明天”都是灵感枯竭,无物可写。
今天我对自己说:哪怕再坏的开始,也是一个开始,比一步没有往前挪要好得多。如果我把开始的节点寄希望于某一刻的顿悟,那我是把开始的权利交了出去,谁知道那个顿悟或者说非常有话说的时刻什么时候回来呢?我也相当于把能写当成一种幸运,一种神谕。写作是一项可被我掌控的技能。对于我熟悉的话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观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对于不熟悉的话题,前面就多了一个搜索整理的步骤,后续的流程在操作上和熟悉话题是相同的。后续需要继续打磨我的写作技能。
再回来说没话题可写的问题。当我问为什么此时此刻写不出来的时候?大脑给了我好几个答案。这会儿我困了,大脑不太清醒,转不动;这两天看书有点散,而且都是那种难以理解的硬书,难以和过往经验结合起来,触发少;最近一段时间好像行动量不够,没有干什么新鲜事情。这几个都是我给写出不东西来这件事找的理由。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合理?
我们的大脑就是有这样的功能。它不给你作出理性决策提供依据,它给你作出判断后找合理化的理由。比如说,正在减肥的你刚好赶上朋友过生日,一不小心蛋糕吃多了。你的大脑在该阻止你多吃的时候没有发挥作用,在蛋糕下肚之后,会给你找一大堆理由让你觉得心安。比如说:好久没吃了,吃完了再减;我就把这一顿当成欺骗餐吧,星期天就不吃了。这样的解释会让你的自责程度降低,不那么难受。你可以把减肥换成刷手机,玩游戏等等。
当你在“骗”自己的时,要能够保持自我觉察,免得真被骗了过去。
让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觉察点在于,问题的引导方式。当我问出“为什么写不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脑开始自动找理由了。而当我把问题切换为“我可以写什么?”的时候,大脑又开始搜集各种线索,把注意力放到可写的内容上。这就有了在文章开头的那一大串内容。这是问题决定行动。一个是为自己找理由的负向提问,一个是可以激发行动的正向提问。
问题方向不同,行动也完全不同。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切换一下视角。
你觉得不敢当众说话,那么想一想做些什么能让你把想讲的内容做最好的呈现?
当你责备自己无东西可写的时候,想一想还有什么是值得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