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传媒公司怎么样(张雪峰鄙视新闻专业?从中国与美国的雇主视野解读传媒专业是与非)
张雪峰老师强烈建议高考生不要报考新闻专业,说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前景不乐观,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和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在网络上发表了不同看法,刚好昨天青岛电影学院的一位学生导演拒绝领取三等奖上了热搜,比对各方意见,我觉得作为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这10几年来我在中国和美国分别雇佣过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纽约大学等学校的应届生和毕业生。
美国一家华人影视公司试图用白嫖的方式免费用人,其背后逻辑是美国华人媒体单位生存状态堪忧
从雇主用人角度来看,大三实习生是最不好用的,可以说什么都不懂,导演系的不会分镜、编剧专业的不懂剧本对白、编导专业的不懂非线、摄影专业的不懂镜头,唯有播音主持专业的会用播音腔做口播。
不懂我是觉得没有关系的,剧组现场需要打板、需要扒拉对白、需要扛机器的大量人手,可以教,因此我雇佣人手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大三的,就会安排对口师傅手把手教。一般来讲,能够坚持完成3个月以上实习的,还是能够把专业理论结合实际的。有了这个基本判断后,我雇佣传媒学院毕业生的时候,如果对方学习期间没有一段3个月以上的实习经历,则大概率判断对方不堪与用,也就不会给予面试机会。
从我雇佣传媒学院毕业生的过往经历来看,最难用的是应届传媒毕业生,这个阶段的毕业生呢,已经有过实习经历,也有了四年的学校专业学习,按常理来看,正好用啊。但实际上,我雇佣的传媒学院应届生是最难受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难以调教:
无论是编剧专业、还是编导专业、还是导演专业、或是戏剧文学专业,应届传媒生真的是最难以调教的一个群体所在,安排他们做助手吧,难以匹配岗位,因为我们这行业,主机和助手的收入相差天差地远,相距很大,如摄影师一天可能一万元,而助手只有100块,区别就是这么离奇,导演和助导同样如此,主演和群演更是如此,因此,应届传媒毕业生往往心态调整不过来,心高气傲,往往一个岗位熬不到出头;安排做主导吧,绝对把你的活搞砸。我在中国也好,在美国也好,可以说雇佣过很多的应届传媒毕业生,几乎没有从这个层次培养过人才出来,我雇佣人也只雇佣成熟的,没毕业的实习生如果三个月内无法考核通过转正,就放弃。
二、眼高手低:
这是我雇佣传媒专业应届生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应届生在基层岗位、助手岗位、助理岗位上往往难以坚持,打个比方说,我一个电视剧剧本,一般20集的体量我会配置两个主力编剧,2个助理编剧这样的一个班底来创作,但主力编剧往往只要片方不解雇都能百折不挠的修改完成,而助理编剧则变动颇多。这当然一方面是待遇的天差地远,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助理编剧会奇怪的认定,主力编剧还不如他,好像活都是助理编剧干的,但钱却都给主力编剧拿走了,自己拿的那点报酬还不够交房租的。所以他们会在自己的简历中向别的影视公司标榜自己是这个那个剧的编剧、是主创,从而迅速去往下一个剧组。以我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毕业5年内如果这个传媒生在简历上标榜他是这个项目的编剧、导演、制片、造型、后期主创的,则大概率是他简历吹牛了。因为片方这么大笔的钱投进来是不可能让一个毕业后少于5年的人单独掌机做主创的,可能性有,但是概率绝对低。
三、阅历与现实的认知差:
这是我在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雇佣传媒专业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与社会严重的脱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上的脱节:
比方说学编导的,他们的教材还是20年前的,还在线性剪辑和非线性编辑这些概念上纠缠,他们参考的电视节目大多是国内外的一些名牌电视栏目以及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还在纠结栏目的定位、观众的结构、片头片尾的包装、收视率的组成,还在学习怎样让一个节目由外采+口播+棚拍+特效+机位合成,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这些东西太重要了,是一个栏目的生命基础。
但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又脱离实际了呢?其原因就在于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渠道也是变革更新频繁,传播方式也是花样繁多。比方说新闻专业的学生现在还在学怎么写通讯、怎么写消息、怎么写特稿,可是现在我们中国报纸已经没人看了,传统报纸版面设定的封面新闻、社会新闻、本地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等等新闻的写作手法完全被现代新媒体、短视频替代,因此传统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他学了一肚子的稿件写作手法又有什么用?
当然,我也见惯了30年的老记者写不好一则300字的消息的。所以,从新闻媒体专业来看,并不是中国专业没有用,关键还是我们的各个传媒学校的教材、老师、考核机制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方面落后于市场实际需求,因此,大家感觉新闻传媒专业没啥存在感。但事实上,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以前的新闻传播手段单一、传播方式与渠道狭窄、而且由几个固定的媒体单位垄断,现在是人人都是自媒体,大小单位都要建立自己的媒体渠道账号,一个明星或者一个单位就需要养活一个媒体撰稿、拍摄、剪辑小组来运营他们的自媒体账号,理论上现在对于新闻传媒专业领域的毕业生的需求应该更大了,这一点毫无疑问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需求扩大了,但是社会对这个专业的总雇佣量应该大大增加才对啊,但事实上,由于现在自媒体发达,以前需要专业摄影、撰稿、剪辑的岗位直接手机就生存了,大大降低了自媒体从事门槛,才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传媒新闻专业被无视。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传媒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在雇佣自媒体账号运营人员时,是非常在意你是否传媒专业毕业的,可以说是敲门的必要门槛。随便举例吧,俞敏洪老师他们新东方招聘的编导、摄像、后期他们无一例外都要求传媒新闻领域专业,或电视台多少年制片人导演经验。
我总结传媒新闻专业被如此忽视的原因:
1、传媒学院教授观念落伍了
从张雪峰老师一顿怒怼新闻传媒专业以及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和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的反驳来看,两位教授的反驳观点就是他们教授这个专业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他们手中教授特点和理念,就是话说了一大堆,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很空洞,没说到点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新闻与传播教授与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痛。
2、盲目偶像追求:
我想这已经相当的严重的一个问题了,举个例子,我曾雇佣一个浙大传媒学校影视文学方面的学生,这个同学她对日剧的结构特点、演员、导演、制片人、音乐,过往众多日剧经典作品能够耳熟能详,如果单纯从拉片结论怎么看这个妹子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编剧,可是当你给她布置编剧任务时,她会绝对忽略片方和播出平台的要求,如写作一个青春热血题材的剧本,制作体量小、投资小、剧情结构简单、演员也小咖是这个剧本的特点,播出平台要求简单明确,我们制作单位对剧本的要求也清晰明了,但她写出来的东西却死搬日剧设定,而忽视中国可观条件,这样她写出来的东西无论修改多少稿都是过不了审的,当我们把审稿要求和修改意见反馈给编剧时,她会跟你从日剧的起源到日剧的未来混扯开来,简单的讲她把写出一个纯日式的剧本作为她职业生涯的追求,而不是融合中国的客观条件来制作一个媲美或者超越日剧的本子,说白了,就是希望片方实现她的日剧理想,而不是她拿了钱就有义务去实现片方的目的。
再说一个例子,有一位同学他视昆丁为偶像,他把昆丁的片子反复拉片,一部片子几十上百遍的拉片,把昆丁的照片放在他所有能够触及到的地方,当他把昆丁的暴力美学视作毕生理想的时候,他完全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我跟他沟通的时候,他的脑子已经严重被昆丁的暴力美学洗脑,把他的不切实际的职业梦想建立在你的内容产出上。这不能说不好,而是完全脱离了业主的实际投入产出比。
3、社会脱节严重:
怎么脱节呢?我先说我在中国与美国雇佣他们看到的现象:
1)收入与消费脱节:就是他们的收入普遍5000的时候,他们的消费可能花了5万块,对,就是这么夸张,他们普遍用苹果手机、平板、电脑,配套的相机各种镜头也齐全,然后身上的名牌不少。
2)价值观与社会脱节:
就说一个简单而残酷的现象,播音主持专业、表演系的女同学她们绝对不会找同系同专业的同学做男朋友的,这个现象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传媒学院普遍存在,按理说,能够考入播音主持与表演系的男生要么高大帅气、要么阳光英俊,颜值和才华都不错的嘛,总之有特点,可是为什么同系同专业的女同学不找他们做男朋友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就追不到同系同专业的女同学做女朋友呢?
直接说明吧,就是考进播音主持与表演专业的男同学家里有钱的就不够Man,其他男同学一看就是家里不会有很多钱的,因为真正有钱的家庭是不会让自家男孩去报读播音主持或表演专业的。
就是这么直白,这绝对是大概率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象。
再一个,这个年龄的女同学普遍自认为比男同学成熟,或者她们认为同年龄的男同学太幼稚,反正就是这么残酷,这么残忍,所以播音主持与表演系的绝大多数女同学她们从进入大一开始就非常清楚的明白了,她们的男朋友绝对不会是同专业的男同学,或者说谁要是有一个同系同专业的男同学做男朋友,那她就是土包子,那都是掉价掉份无比丢人的事。
这话题一展开,就太残忍、太现实、太残酷,能怪女同学拜金吗?能怪男同学无能吗?只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
3、浮夸:播音主持系的同学普遍认为台上的主持人不如她。
同样表演系的同学会认为她驾驭这个角色可取而代之。导演系、摄影、编导、后期、制片等等专业的同学普遍会把只在剧组打过酱油的行为会在他们的简历上写为参与创作,与某某知名主持人、知名导演、知名演员、知名编剧合作了某某戏、合作了某某剧、合作了某某某某电影。
行文至此,大家如果就此认为传媒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是一个职业笑话?就是一个社会浮夸的产物?就此认同张雪峰老师对于高考志愿不要填报?就此认为新闻传媒专业就业前景悲观?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不认同的,相反我认为,随着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未来各企事业单位、各名人明星、带货直播都需要大量等传播、会传播的人才,而且这个需求比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的需求量大得多,可以这样说,我们未来的社会结构,自我品牌的营销、人人都是自媒体已经是趋势,这人才的需求量得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绝对是天文数字般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传媒专业的设置和教学我个人建议向以下方式转变:
第一、学习时间缩短,实习时间增加:
现在的新闻传媒本科设置是4年,但从我雇佣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2年、3年、4年,哪怕是研究生毕业的,我雇佣来的时候,都得从头教起,几乎没有一毕业就能用的。我的看法是现在传媒学院的教材已经过时很多年了,教的那些东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几乎没有用,那为什么我们传媒单位为什么还要雇佣传媒新闻专业的学生呢?这是因为这些同学虽然学的专业货不对板,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的过程使得他们具备了传媒人的心态和视野,这非常重要,我们用人单位再灌输专业知识的时候就特别上道。
第二、建议我们的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紧跟时代。
比方说摄影专业,还要学习怎么配显影、定影药水吗?还要单手端砖头锻炼手的平衡力吗?30年前学摄影必须学暗房、必须学配药水,这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如果学校教摄影,我看最应该学的就是手机摄影,如何用手机拍照片?如何用手机拍视频?如何用手机剪辑?这应该是每一个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的同学最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而用AI工具构图、创作、剪辑、成片、特效则应该是传媒学校各位老师最应该掌握并教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是未来传媒学院所有教授与知识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如果传媒学院或者传媒专业要发展,必须结合AI的运用,谁不掌握,谁就会被淘汰我深信不疑。
第三、同样的编剧、编导、影视文化、新闻、后期剪辑这些专业,都要结合现在新的时代学习运用AI工具。
未来这类专业的同学不结合AI生成内容,必定失去竞争力,必定落伍。这就要求我们的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教授力量配备方面融合现代短视频特点、自媒体特点、AI创作特点来搞。
如果就此认为一切有了AI就万事大吉?我不认为,恰恰相反,AI只是提高创作效率的工具,内容创作者必须具备绝对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才能把AI工具运用得当。比方说让没有工作经验的编剧用AI创作一部职场剧、商战剧、农村剧、都市剧,没有阅历的同学就无法分辨AI出来的内容的对错与取舍,就会出现拿救济金的家庭住豪宅、开豪车、用名牌的闹剧,就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荒唐?
所以,不是传媒新闻专业不好,这个专业肯定是好的,是大有前途的,就业也不用担心的。那如何选择或者辨别这个传媒学院好或者不好呢?很简单,同学们去他们学院的官网看看,看看他们学院对AI的重视程度就明了,谁重视,谁就好。谁不重视,那这个传媒学院肯定学不到东西,学到的东西都是没用的过时的。完全不接受反驳。
最后,说个我雇佣传媒新闻专业的心得体会吧,毕业5年——10年的同学最好用,可以做主创雇佣;没毕业和刚毕业的用起来费劲,只能做实习生搭配使用,绝对不能负责某个工种;毕业超过10年的合作模式雇佣,如果对方已有成熟作品的则应该以合作模式雇佣,否则别扭,也不接受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