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

伊拉克电脑改装厂怎么样(听一个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讲述——闯荡35年,我亲历伊拉克发展之痛)

【环球时报报道陈宪忠】编者的话:伊拉克美丽富饶,但过去几十年也多灾多难。1984年4月,中国商人陈宪忠作为一家水电工程公司的翻译,随劳务大军第一次来到伊拉克。此后,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单干”,陈宪忠都和伊拉克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间流逝,转眼35年过去。这位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看到过这个国家的繁华,也亲身体会到它的混乱,更希望伊拉克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能越来越好。

国家百废待兴,民宅“楼上加楼”

上世纪80年代,我随着中国劳务大军踏上伊拉克这个富得流油的中东国家,转眼之间,我在这里已打拼35年。35年,让我对伊拉克充满复杂的感情。这几十年,伊拉克除了战争就是内乱,两伊战争、国际制裁、美国出兵,还有恐怖组织的肆虐,让伊拉克元气大伤。

1984年4月,我第一次到伊拉克,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巴格达的现代气息感染了我:灯火通明的城市、宽阔的街道、漂亮的别墅,还有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的私家车。车流在绿灯亮起瞬间加速向前的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中国百姓的出行还处在“自行车时代”,而伊拉克直通南北东西的高速公路完全可以当飞机跑道用。伊拉克当时的富有让我感叹: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

听一个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讲述——闯荡35年,我亲历伊拉克发展之痛

1985年作者在伊拉克卡尔巴拉侯赛因清真寺广场前留影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两伊发生战争,但伊拉克人当时的衣食住行仍让人羡慕。记得我曾和同事、朋友说:“感觉我们国家想要赶上伊拉克现在的样子,估计还要努力50年。这里别墅很多,但伊拉克人不是想怎么盖就怎么盖的土豪,因为政府法律规定,住宅不能超过二层,不能影响左邻右舍的采光。”但那个时候,战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伊拉克的民生。我知道一个艺术学院毕业的女性,叫萨米拉,为了多赚一点钱,到一家中国公司当打扫卫生的雇员,真是可惜。她说她的父亲在两伊战争中牺牲,是烈士之家,最低可以分到200平方米的土地,由政府负责给烈士家属建房。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同年5月1日,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5月5日我就返回巴格达。记得《环球时报》曾请我以“小布什发动伊战后第一个重返伊拉克的中国商人”的视角讲述伊拉克的变化,当时我写道:“伊拉克百废待兴,到处充满商机……”如今,伊拉克仍百废待兴,但生意却越来越难做。

过去35年的伊拉克,遭遇了太多战乱。这35年,中国发生巨变,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伊拉克的发展却不顺利。巴格达的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居民区已破败不堪,一到雨天就满地泥泞;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于停滞,城市不堪重负。人口增加而国家没有发展,过去的住房已不是两三代人居住,而是变成三四代人居住。为解决住房拥挤问题,伊拉克现在不得不出台新政——旧房屋都可以加盖一层。政府还在巴格达远郊推出一些住宅小区,但由于交通不便和担心安全,很多人家并不愿意去住。

伊拉克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在中东国家是出了名的高。对于我这个阿拉伯语专业的人来说,那时候认为能派到伊拉克工作真的很幸运,即使单位不给钱也高兴,就当留学好了,还有机会去探寻下古巴比伦遗址。今年元旦,我又来到战后重新开放的古巴比伦遗址。我已记不清来过这里几十次了,故地重游,沧桑历史都印刻在斑驳的墙体上,有数千年前留下的,也有萨达姆时期修复的,更有美军在这里设临时军营的痕迹。

伊拉克电脑改装厂怎么样(听一个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讲述——闯荡35年,我亲历伊拉克发展之痛)

战争一度摧毁伊拉克人的教育。有位伊拉克中学教师告诉我:“制裁期间我每个月工资才3美元,怎么能安心教书?为了生计,我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开班挣钱。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来,没钱的只能辍学。伊拉克曾是最重视教育的阿拉伯国家,如果孩子不念完小学家长就得进监狱。可现在,一些孩子成了文盲,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错判局势招来横祸,勇斗匪徒伤痕累累

我2000年时下海经商,离开原来的“铁饭碗”——一家国营贸易公司,开始独自在伊拉克打拼。那时的伊拉克尽管受联合国的制裁,但国家机构尚能正常运转。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我已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按照“石油换食品”的条文,那几年生意相对容易做,不像现在要讲那么多“关系”,有那么多人伸手要钱。

按常理说,伊拉克战后物资短缺,做什么生意都可以有钱赚。但16年过去了,我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最近几年,大批伊拉克人到中国采购日用商品,他们压低价格,不求质量,只求赚钱快,结果让一些伊拉克人埋怨中国商品不好。而那些想要卖好产品的中国商人无法和这些当地商人竞争,作为“外来户”只能靠边站。

2004年和2005年那两年,我认为伊拉克一定会快速发展,美国肯定想按自己的思路在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典型。错判之下,我在巴格达市中心布局,开餐馆、宾馆和商场,结果招来横祸,被黑社会盯上,还被绑架了一次。与绑匪的搏斗让身上伤痕累累,反抗中头还被人用手枪打破,顿时满脸血污,连眼睛都睁不开。我在与匪徒抗争时,附近的商人和朋友伸出援手,有的还拿出枪来和匪徒互射。幸运的是,我在枪战中并未中枪。绑匪最后抢了我的汽车逃跑。

想起来真是后怕!这场生死搏斗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这真是“血汗钱”。能有衣食无忧的今日,真是顶着伊拉克夏天的高温,提防着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爆炸,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我想,普天之下,一定还有像我一样的中国人。

听一个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讲述——闯荡35年,我亲历伊拉克发展之痛

本文作者陈宪忠近期在巴格达社会福利局门口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合影

那两年局势非常混乱,我租住的民房被一些反美武装当成掩体,结果遭到美军炮击。除了要小心人身安全,伊拉克现在的商业潜规则更让人不快。在今天的伊拉克,谈任何生意都得先确定好佣金比例,且佣金比例越来越高。从2012年开始,生意涉及的政府部门项目主管或更有实力的中间人胃口越来越大,根本“填不饱”。我所经手的生意佣金比例最高已达20%。

除了佣金,有时还要“打点”项目所在地的酋长、项目经理、工程师等有头有脸的人。伊拉克政府成立了反贪部门,但很多时候给人感觉是走走过场。在伊拉克,想做生意没有“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国家,或在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阶段都会出现。

伊拉克“全民向钱看”的风气越来越明显。有伊拉克商人和我抱怨,人心变得贪婪,想守本分越来越难。2003年主要战事结束后,伊拉克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很多人连签证都没有就能进入,但现在是想进却很难。按规定,如果有正常的邀请函,一次入境伊拉克的签证费用为80美元,但等批复的时间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无奈之下,有的外商就通过“中间人”,花1000美元办签证,据说一年多次往返签证要花3000美元左右。对这些外商来说:“要进入这个国家就得拿钱开路。”

“拼凑”政府互相牵制,美式民主水土不服

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美国所倡导的民主幸福生活并未如期而至。伊拉克人说,在“拼凑”的政府中,每个政党是根据在议会席位的多少分配部长。这样的结果是,由各个政党推荐的部长只想着为本政党争取利益,而不是为伊拉克全民争取利益。众所周知,在伊拉克,总统归库尔德人,议长归逊尼派,实权派的总理归什叶派。这样的互相牵制,要想把国家搞好并不容易。

伊拉克资源丰富,有资本恢复昔日的富足。但战争给伊拉克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有伊拉克学者告诉我:“现在绝大多数当权者都是在萨达姆时代到伊朗避难的政治及宗教人士,他们和伊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伊拉克现在与伊朗关系走近不足为奇。但美国不可能让伊朗从战争中受益,这就导致伊拉克很难在和平环境下发展。所以说,现在的动荡局势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打乱平衡引起的。”或许美国人也没有想到伊拉克现在的乱局,逐渐明白在中东地区复制一面美国民主旗帜绝非易事。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宗教纷争、民族矛盾纠结在一起,美国人一夜之间就想改变伊拉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过去几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给伊拉克造成巨大伤害,让很多人背井离乡。在北部战区,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家庭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流落到世界各地。萨利姆·玛塔卢穆是我多年的生意伙伴,他全家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女儿是内科医生,举家移民法国;二女儿是儿科医生,举家跑到美国;还有两个孩子到美国留学时申请政治避难;老两口把房子便宜卖掉,以难民身份到了加拿大。这只是伊拉克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萨利姆自嘲说:“乡下人进了城,城里有本事的人出了国,农村包围城市,谁来管国家?要想伊拉克尽快发展起来真的很难。”要知道,这批人都是伊拉克的精英,他们本该为国家重建做出贡献。

听一个在伊拉克挣“血汗钱”的中国商人讲述——闯荡35年,我亲历伊拉克发展之痛

本文作者今年元旦在古巴比伦遗址

曾在伊拉克国家财经委员会担任委员的马吉德·塔米米近日在社交网站上表示,从2003年到2018年伊拉克政府共花费8620亿美元用于重建。对一个只有3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这笔费用已相当可观,但伊拉克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缓慢。卫生条件恶劣、物价上涨、缺医少药、电力奇缺等问题常引起伊拉克一些地区民众的不满,还有的抱怨说,内乱让伊拉克政府用大量资金去购买军火。我常在新闻中看到南部港口城市巴士拉的百姓上街游行。在巴格达周边,有居民不得不自己打井,解决吃水问题。在有的地方,人们仍为安全提心吊胆。伊拉克民众的处境让我感受到,国家一乱,首先倒霉的就是老百姓。我真心希望伊拉克人民能齐心协力,早一天过上稳定、和平的生活。

伊战结束16年来,有大批中国人参与伊拉克各个领域的重建,或想着来这里“淘金”。因为危险与机遇并存,欧美人不敢来,我们中国人敢来。战后我最早参与的项目是在2004年9月,一家中国企业冒着危险来伊拉克考察,重建被战火摧毁的纳杰夫服装厂。该厂是伊拉克工业部第一大服装厂,伊战时被美国发射的3枚导弹摧毁,两枚命中库房,1枚命中车间,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星期。我后来主要为该厂供应面料,制成的衣服中包括伊拉克的学生校服。

与绑匪搏斗那次,为答谢救命之恩,我按当地习俗买了羊和子弹给那几位伊拉克朋友。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回国,我只能说:“生活在这里,我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因为我现在的一切基本上都离不开伊拉克。最艰苦的时候都过来了,我相信伊拉克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好。”人生有此劫难,也没能使我离开既熟悉又陌生的伊拉克。但现在,或许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别了,令我魂牵梦绕的伊拉克,我的大半生都在这个国度度过。已到暮年再不能在这里逗留了,毕竟缺医少药成了主要的问题。人生能有几个35年?是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作者是设在伊拉克的东方龙贸易工程公司总经理)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