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刻碑怎么样(科学与科学的、民族的与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与科兄探讨)
科学与科学的、民族的与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与“科技与社会”兄探讨
“科技与社会”兄发帖。老孙跟帖。科兄回复。
我跟帖是想表达“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说易做难,不仅有东理念的巨大差异,技术操作层面还有无数困难”。可能是跟帖未能显示此中心意思,科兄连回两帖转到本文所谓的探讨,倒与原话题关系不大了。倘若奔着输赢而争,不仅话题越扯越远,话赶话变成骂街也未可知。没视我是平台混饭之徒已很难得,自当感谢科兄。
兹录科兄两回复:“以科学的态度。科学可以研究宇宙、可以研究原子、量子。也可以研究中医。你说的自变量之类,并非西方科学体系,只是科学体系的基石。”
“你把东西方文化对立。我在说中医作为一种科学应该怎么发展,你在谈文化,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中医是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文化信仰。”
以下是所谓探讨。
科兄表述中,后一个“科学”主要指现代科学理论及其范式。前一“科学”更准确是“科学的”指向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事实上,“科学的态度”也包括其他文化的思想结晶。因为在西方文化没扩张到全球之前,其他文明也在发展进步,只是速度不同而已。
为免中心意思不明,先奉上个人观点。
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源头是宇宙,不同分野是宇宙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没有超越文化的价值体系,科学也不能超越文化;
西方文化基于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分割,东方文化是时空一体;
西方文化无论怎么衍生演绎都离不开“有”,而东方则始于“无”;
在文化高度,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与之契合的方法论。
再结合科兄发帖展开。
一、从“科学可以研究宇宙、可以研究原子、量子。也可以研究中医”,不知道你是把现代科学理论及其范式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常备工具呢,还是现代科学体系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信条?
若是前者我完全赞同,如是后者则不认同!
主要是我的核心观点使然:若我用中医和书法模式“曲解”西方文化、“阉割”西方艺术,坊间定会一片哗然!其实反过来也一样,现代科学体系其实深刻着西方文化烙印!作为工具它确实是利器,奉为信条就太过了。因此说它没有普适性,也就没资格衡量其他文化之“器”(如中医、书法)是否“科学的”,更没资评判其他文化!
二、我的上段表述中隐含另一观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有超越文化的全世界共同理念和范式!看过包括院士和名中医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许多争论。其实这类争论包含大量东西方文化命题。持中医观者每显弱势,是一开始就掉入“现代科学有普世价值和普适性”之巨坑。
反观林林总总的西论观者,几乎没有“比较各自特质、厘清各自边界、把握各自所擅与不足”为旨归,多以争胜为目的。默认驳倒某个人不是科学的胜利、至少也是认知的进步。有人似有五四时期“开启民智”的情节,逮谁都科普一番。而观念差异有了身份差距这个放大器加持,未能使思想观念碰撞而产生交流,却因话赶话堕入大妈式骂街,真让人兴味索然。——不论观点对错,兄台不带情绪、就事论事的回复就让人如沐春风。便将后续饶舌美其名曰礼尚往来。
有朋友忽悠我也参与争论,我说我没有改变他人观念和立场的企图。哪怕是对待石刻这门古老技艺,所有泛泛而谈不说技巧和细节者必有原因,那我就普及技术细节引发其反思自己。即使此技式微几近消失、即使我所见所识和实际体验稍多,也没资格代本体发言!
其中有师傅所赠,然此技式微几十年未用。电脑刻碑执行的是静态解构理念,毫无动感可言。,
这便是我的本体观:无论文化或文明、科学或艺术甚至包括技艺,当其具备学科性格后就获得了生命力。此后,建构这些本体的人(主体)貌似还在驾驭本体,绝大多数人和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代本体试错!而过一段时间就出现所谓的大师,他们引领时代或拨乱反正的成功实践貌似主观能动所为,其实是在代本体行事。——上升到文化层面,我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精灵,而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三、以上观点,不妨顺着兄台所言稍做展开。兄台“科学可以研究宇宙、可以研究原子、量子”,其中汉语的宇宙在西方对应词汇应该是universe吧。看过不同版本的《西方科学史》并参照比较华夏传统文化,认为宇宙观既是东西方认知源泉、也是东西方体系的分野。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是西方文化两个源头。基于尼罗河及两河流域定期泛滥及其土地的重复丈量,便有准确的时间划分和空间分割模式,发展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形成西方绝对时和绝对空观念。可以说,直到牛顿创建经典物理学,都是以绝对时空为基石。
比较,才能看见作者的视角和叙事方式
由universe之观念延伸演绎,西方语境的universe是“星系所包围的空间”。因此,宇宙是从极小的奇点大爆炸开始至今有138亿年,至于平行宇宙说也很自洽。——请注意,这种认知还有一个默认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分割的。
而在单音节词汇占绝对多数的古代中国,宇宙作为极少的双音节词汇而存在,自然包含特定观念,即“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就是说,华夏宇宙观一开始就是时空一体不可分割。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医的病势和治未病、书法的画势和节奏等,正是以时空兼具的概念体现时空一体不可分割的核心理念。
除此之外,比较东西方核心观念。东方不管你奇点、大爆炸、138亿年、平行宇宙等,都是一个宇宙。他把西方认为平行宇宙之间、恒星行星之间的“空无一物”也视为宇宙的组成部分。——这也引出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核心理念“无”!中医经络系统、三焦器官和书法笔势、行气正是传统理念“无”所衍生。而西方文化则基于“有”,现代科学体系将量子划分得再小还是“有”!
我一般这样读帖。时读时新,发觉所记大错时,表明自己在进步。
“无”作为一种理念及其衍生观念存在于传统体系,只有进入传统才能感悟他们在体系中的存在!若将其当成基本概念付诸理解,恐怕真是空无一物、不可理喻了。——有理念就有与之契合的方法论,就“东西方文化方法论有巨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这点,若有人对我说“方法只是没有倾向性的“工具”,你是在认真糊弄我吗?!
至于根据工具演绎而形成的概念,许多貌似可以直译。若根基语境究其名下之实却有许多差异。如有人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翻译成西方对应实物名称,事实就是在误导西方读者。因为他们是作为相生相克的体系而存在,单独解释没有意义!类似体系还有中医的六经系统,上溯到文化层面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体系,既是华夏认知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甚至可以偏激认为,将宇宙译为universe是偷换概念,翻译《道德经》、《易经》等华夏传统经典的过程,就是阉割传统文化的过程。不知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无”,西方语境有没有对应词汇和对应体系?据此演绎衍生,以中医、书法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岂止是概念不对应、观念不“重叠”、理念少交集,连基本方法都大相径庭!实际运用能不慎乎?
四、既然说到“科学可以研究宇宙、可以研究原子、量子。也可以研究中医”,不妨再观照西方,由现代科学体系溯源我们挂在嘴边的所谓“科学“到底外延内涵。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说到托勒密、哥白尼直至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抑制都建基于绝对时空、时空分割的理论体系。如果说德布罗意的光子波粒二象性学说使西方科学大厦根基松动的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简直就是把绝对时空、时空分割的西方核心观念直接摧毁了!我们所以还称经典物理上溯到亚氏学说叫“科学“,艺术没有前者的文化积淀、后者不可能凭空产生,二是直到现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根基虽然坍塌,实践中还是有效。
从现代科学体系追溯西方到古希腊时期的科学,其实有一个核心价值贯穿始终:科学精神。理性和怀疑是其两大支柱。——我以小人之心这样理解:包括无往不利的现代科学在内,所有既往科学理念体系和实际运用都不是我们认为的科学(我们奉为经典的教材文本更不是),因为它有bug有悖论,迟早要过时!
只有贯穿古往今来科学实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学、以此实践才是“科学的“。
中医同样不完美。科学能历史地看待亚氏以降的学说、基于有用法则对待经典物理,为什么不能同样理有看待中医学?若以现行操弄中医方式看西医,科技成果运用越多、西医的学科属性就越弱,让医生疲于进修技术、无需加深理论修养了。与其说西医是科学,不如说西医是现代科技成果的大杂烩更准确。作为一个学科,若把现代医学“体系化不足而碎片化有余”看成进步,难道不是科学史的“返祖现象”?相较于挑刺中医,反思西医学说者恐怕太少。
五、你说“我在说中医作为一种科学应该怎么发展,你在谈文化,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我不这么认为。不仅是我认为“深刻西方文化烙印的现代科学不能衡量评价中医”,在思辨中要力求严谨、陈述文本还“既要有传统模式的核、又试图接近当代思维方式”(这个要求对我来说真的太难)。
作为现代科学以及中医、书法之类的系统,首先由东西方文化理念为其提供思想源泉,同时,不同文化理念决定“器”保有独特品质决定演绎路径和界限——比如国画与油画、国乐与西方音乐、国医与西医,比如书法的点画和结字与西方的线条和结构。
就中医而言,如果说中医学院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名医,中医学院将中医中药分科教育的危害性更大。曾经有专家用西医的“有效成分说”解释中药药效,这种观念的中医本质上还是西医。
同样理念,我不太赞同借鉴源于西方美学体系的“形式结构分析法”,大量运用划线画圈之类的静态鉴赏模式,顽固坚持我从石刻师傅学的细节、过程及比喻、比较的那一套(有兴趣者可看个人既往的书法碑版鉴赏点评)。
六、兄台说我把东西方文化对立。说对立不准确,严格地说应该叫“比较所见的差异”,只是差异中有方式方法截然相反,概念、观念和理念有交集但不重叠,对立只是小部分。被兄台这么强调一下就显得很夸张!事实上,文化差异、相反乃至对立,可能更多!但我认为,这种文化个性差异而显示的相反和“对立”,与用话题话术制造的对立根本不是一回事。兄台不是话题话术制造者,才敢沿袭兄的方式探讨。
七、兄台说我“我在说中医作为一种科学应该怎么发展,你在谈文化,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东西”。拙以为不然。参与编纂方志的经历让我好持“后之视今”的视角看问题。试拟“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议题,无论是以鸦片战争或洋务运动,还是以美国将庚子赔款“回馈”中国学为叙事起点,此后一系列重大事件貌似碎片、实有递变逻辑。并且,事件还在演绎,至今没有告一段落迹象。若以千年之以后的眼光“回顾”,当代中西医之争这个碎片的经典意义可能不大,后人历史书中恐怕最多只有一句话!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上溯到文化层面看中西医之争。
尽管我认同兄台“中医诊断手段现代化”的观点,却认为中医现代化要有度和边界。中医体系根源于是传统文化,坚守传统理念和传统思辨模式,才是避免“过度和越界的无效试错”之策。
八、与事执业医生及医研所的晚辈时有闲聊,不是学术也不像争论。兹概述之。
问,这些观点出自哪些书?答,没有书。问,怎么形成的?答,像西式规则得出西式观点一样,按东方模式形成东方观点。很认真地问:是不是意味着形式决定内容?很认真地答:形式内容是西式分类和叫法,传统的道和器、形而上和形而下、体和用、名和实都有形式内容的意味,而体和用与形式内容貌似最接近。如果非得这么分的话,传统认为形式就是内容。否则称“《易经》为众经之首”就说不通。
我是这样读书的。在我的世界中,每有六经注我的气概而不以为耻。
又答,你们认为形式、方法论算是工具,没有立场和倾向是吧?我不这么认为。还如《易经》按西式说法就是关于方法论的书,据“内容决定形式”说这此书不足以与另外五经并称华夏经典,这类话题其实是一个坑。因为传统体系没有内容形式一说,也无所谓“谁决定谁”。而以类似话术制造话题大量出现于中西医之争,不上升到文化层面溯源,注定要滑入坑中自取其辱。
又答,同西式概念、规则到(闭合)体系的理解路径不一样,大量的统概念宽泛而多维,有的只在体系中才显示意蕴,有的包含“中间灰色地带”只能反向否定式定义。名下之实、适用规则与开放体系至少要同步进行。通俗地说,你的认知随着眼界拓展和实践积淀而深入。正是传统文化是开放性,让人越学越自觉无知、越不敢为本体代言。
比较东西方文化,似可以这样说。西方是嘴上布道文化,西方谚语“听我说的、别看我做的(doasIsay,notasIdo)”意味深长也易曲解,但“深入理解并按规则行事就易快速出成果”却是事实。而在东方这只是必要条件,因为传统是践行内省文化,书只给你范畴和路径。行动才有感悟、联想,才能将碎片体系化。你们清楚大脑触突连接机制,用它比拟感悟模式很贴切。
有人问我能不能读懂。他心中冷笑,我也冷笑。需要解释我怎么读法吗?我越解释他就越睥睨。
比较西方英才多出自少年,东方连贤明如孔子者只敢“五十而学易”,根源大概在此。
以上说是探讨,更多却像是借探讨之名倾诉(更像倾倒)。兄台不妨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