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测评权威性怎么样(“第三方测评”必须具备公正性)
本想通过看测评避坑的消费者,却有可能走入另一个“陷阱”。3月21日,中消协在《“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中披露了十大典型案例,涉及众多平台的10位测评博主。梳理这些典型案例可以发现,测评视频中主要存在缺乏测评标准、涉嫌虚假测评以及涉嫌为商业性广告三大类问题。(光明网3月22日)
从媒体报道中呈现的调查数据来看:“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较多。除此之外,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
网络的虚拟性,使很多人在网购时更愿意看一下别人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消费参考。正因为如此,雇水军、刷好评之类乱象屡见不鲜,渐成网络公害。不久前播出的央视“3·15晚会”,就对“网络水军”进行了曝光:一台电脑控制数十甚至数百台手机进行水军操作。相比起这些“明托”,有些欺世盗名的“第三方测评”,实际上扮演着极不光彩的“暗托”角色。
事实上,“第三方测评”的关键在于权威性和公正性。但在现实中,多数“第三方测评”都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以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其权威性“先天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约束,同时又掺杂了复杂的利益成分,“第三方测评”很容易成为自说自话的平台。
靠博主品尝来测评出哪款奶片“香味最为浓烈的”;温度达40℃的手机“温控还是非常好”,温控达27.8℃的手机却被说是“发热还是比较明显”;护肤品测评“用一次就能瞬间提亮”,同时挂上了商品链接……综观媒体曝光的“第三方测评”乱象,大多摆着“一家之言”的姿态,做着双重标准的买卖。更有甚者,与某些商家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评测”为名,行“抹黑”之实,与“网络黑公关”并无二致。
中消协报告显示,九成以上消费者认可“第三方测评”博主或团队的作品及专业性,近九成消费者会向其他人推荐“第三方测评”作品及商品。对于“第三方测评”来说,消费者的反应是一种莫大的信任。然而,超过半数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很容易使人产生疑问:鱼龙混杂的“第三方测评”是否担得起消费者的信任?或者说,如何才能督促“第三方测评”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同样是针对商品表达看法,普通消费者“吐槽”与“第三方测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消费行为,后者则属于职业行为。但是,因为“第三方测评”几乎没有准入门槛,在操作中更像是一种自媒体的“自行操作”,任何人都可以针对任何商品发表任何意见。这不仅容易误导消费者,而且容易扰乱市场秩序,更为重要的是,由此不免破坏行业信誉,从而连累那些认真负责的“第三方测评”。改变这样的状况,不妨明确“第三方测评”的准入门槛,督促从业者持证上岗、规范测评,以此来消除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的灰色地带。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第三方测评”没必要也不应该被“一棒子打死”;作为一种消费参考,客观公正是“第三方测评”不应逾越的底线。无论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还是从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对形形色色的“第三方测评”来一次全面“测评”。
责任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