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

华为电脑的名字怎么样改(华为MateBook是怎么做出来的?MateBook的名与实)

摘自华为心声社区《华为人》

MateBook的名与实

朱臣才

2016年2月20日,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还沉浸在春节团圆的氛围中,我和项目组的兄弟们已身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巴塞罗那,准备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窗外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但小旅馆里的我们却无心观景,都沉默地坐在地上。床上铺满了一排排整装待发、即将面世的“宝贝”,大家已经好几天没合眼了,却似乎感觉不到疲惫,心弦崩到了极致,只能依靠不停地擦拭、检测产品来缓解紧张的心情。

华为MateBook是怎么做出来的?MateBook的名与实

巴塞罗那旅馆讨论发布和演示细节

当晚,在产品发布前夕的晚餐动员会上,产品线总裁杨志荣指着海滩对面的哥伦布广场,慷慨激昂地说道:“500多年前,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消息,第一个传到了这片土地。今天,我们产品线是否也发现并开辟了一块新大陆,也将在这块土地率先来见证。”

2月21日,巴展现场发布会上,如一声惊雷,MateBook——一款华为的全新品类产品骤然问世。

业界一片哗然,这款产品看似平板,却比平板大了一圈,还配带了一个皮质的键盘皮套,而且如此轻薄的机器驾控的是Intel酷睿系列处理器,运行标准的Windows10操作系统,这在业内着实是头一回。

1200人的发布会场座无虚席,会后5张体验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我们临时新增调拨数十台机器供大家体验,首次亮相的华为笔记本产品成为展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此,华为全面踏入笔记本电脑领域,MateBook之名逐渐传开。

为什么是“MateBook”?

提起“Matebook”,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华为Mate系列手机。确实,两者的核心用户有重合,采用同样的名字可能更容易为用户理解和认知,但这并非最核心的含义。两年前,当产品刚有雏形时,我们内部对新产品的命名众说纷纭,SlimBook、FashionBook、HuaweiBook……都在候选之列,最后坚持选用“MateBook”,是因为我们希望能让笔记本电脑产品也像高端手机一样,成为人们密不可分的亲密伙伴,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个工具,有需求时用一下,不用就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那究竟怎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经过反复争论、论证,我们渐渐明确了MateBook应该具备的基因:

首先,要美,就是需要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都让用户得到高品质的享受,爱不释手,并且能彰显自身的品位与气质。

其次,要易用,要让用户用起来感到简单便捷、实用好用,享有全场景统一互通的体验。

同时,还要让用户能享受到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凡是对人类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都尽可能快地应用到产品中。

这份“基因”蓝图看起来令人心驰神往,但要真正绘制出来,却是知易行难。

华为MateBook是怎么做出来的?MateBook的名与实

首款MateBook获2016年巴展各项奖项24个单品最多

用精确的细节来升华“美”:一顿闷酒换来的0.6mm

2015年5月底,MateBook首款二合一产品主机终于完成一轮架构堆叠,经过近6个月无数次的打板、仿真、验证……在整体设计和规格上好不容易达成了一致的目标,正当大家认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激情满满地准备进入下一阶段正式开发时,我发现最终厚度离我们的设计目标差了0.6mm。怎么办?是妥协?还是坚持原来的目标?

团队成员PK了整整一下午,所有人都几近崩溃。绝大多数人都是“保守派”,认为7.5mm的厚度已经比主要竞争对手薄了1.6mm,即使与ARM架构的平板比也是出类拔萃的,没必要再为了0.6mm,让本来就在临界的发热风险更加恶化。“激进派”只有ID的工业设计师翟小东,理由就一条:厚了0.6mm不协调,不协调!经过这么多努力我们把X(长)、Y(宽)、四边圆角收弧收边都压下来了,最后在厚度上妥协,整体外观就全变了,不协调,不行!但要他具体说出怎么不协调,差异到底在哪里,他也没数据能精确表述出来。气氛变得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会议不欢而散。

晚上兄弟们一起约了出去喝酒,本想在放松的氛围中交交心,怎料大家下午吵得太凶,急了眼,都是只张口吃菜,不说话也不喝酒,气氛出不来。后来我端着酒瓶每个人轮流敬一杯,终于打开了局面,不到一刻钟两箱啤酒就下去了。大家慢慢喝开了,碰杯声、笑声、吼声都出来了,我们一起回顾首款产品的艰辛,展望新行业的未来,群情激昂,甚至有人渗出了热泪。终于统一了认识:首次出鞘,我们的产品一定要一鸣惊人,核心的ID外观必须无妥协达成!

热设计专家张治国当众表态:不留一点余量,想尽一切办法达成散热要求,要是做不到他就走人。从此,他深度陷入到解决热难题的攻关中,“热哥”之名因此盛传。

两年后再回顾,我们这个激进的做法还是值得的,首款产品主机“颜值”引起业界震动,友商纷纷效仿。升级款产品对散热问题深度优化,保证了我们这个产品外观的领先可以至少维持三年以上,树立了行业标杆。

一切为了“易用”: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妥协

目前经典的二合一产品都具备指纹识别功能,但设计理念全然不同。苹果iPadPro指纹识别集成在电源键上,位于下方正中间;微软SurfacePro的指纹键在键盘触摸板右侧。我们作为新进入者,如果参照这两种成熟的技术方案,风险小,投入也少,但ID设计师翟小东和首任PC架构师高步维却都不愿意“墨守成规”。

他们认为:“二合一产品不同于传统笔记本,主机会和键盘分离,如果指纹设计在键盘上,单独使用主机时就很不方便。而且Windows的二合一产品,绝大多数场景是横屏使用,12寸的大屏无论把指纹设计在长边还是短边上,在用户双手握屏时手指都够不到,很影响体验,在我们极致屏占比的产品正面屏下开洞,也很影响美观!所以这两款设计都不能给用户带来最佳体验!”

就这样,我们否掉了业界的两种常用方式,决定借鉴我司某款手机的侧边指纹设计,将指纹键放在音量上下键中间,这样ID一致性好,又方便手指定位。但产品边框做得极薄,指纹可用面积更小,一次准确识别率上不去,还得定制单独的指纹模组,业内仅此一个,经过一堆的PK、汇报、折腾供应商、再折腾专家……好不容易把功能做出来了,我却提出了疑问: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要用指纹解锁还得分三步走:先按电源键,再在键盘上同时按Ctrl+Alt+Del,最后才能刷指纹解锁进桌面。这样的指纹体验有什么用?尤其我们这种二合一产品,主机经常会离开键盘,用户为了用指纹识别还得去找键盘,那还不如直接输密码呢!这设计不行,要做就得做成和手机一样的体验,一刷指纹,两秒内全部搞定。

我这话一说出去,专家们目瞪口呆,纷纷反驳道:“电脑怎么能和手机完全一样啊?!你这明显是不懂业务瞎拍脑袋!”

这的确是个历史性难题:手机和平板的休眠机制与Windows系统架构的笔记本产品完全不同,现有的技术确实支持不了,所以行业PC都是三步曲方案。我们找PC的“大哥”英特尔和微软寻求支持,他们的专家直接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你们别惹是生非了!笔记本待机休眠机制远比想象的复杂,水深不见底,不要自找麻烦。”

但我们不能妥协。不然如此繁琐的设计完全背离了“易用”的初衷,哪怕是我们自己千辛万苦生出来的“孩子”,也只能舍弃。

披荆斩棘的创新之路:在梦想中开出花朵

指纹功能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真的说不要就不要了?

指纹小组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就算业界的专家都觉得我们“异想天开”又怎样?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那我们就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华为做的多少产品,都是从看似遥远的梦想中开出了花朵!

于是大家咬牙继续研究,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发现可以在硬件上单独加个单片机,软件上再结合微软Windows10的新技术,实现用指纹直接唤醒的功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步伐迈得太大太急,就容易摔跤。Windows10的新技术极度不稳定,产品容易出现异常耗电、发热、不能唤醒、死机等各种状况,再加上我们植入的指纹唤醒功能,首款Matebook产品上市后不稳定问题成为Top1问题,导致指纹经常不能识别,用户的吐槽和抱怨蜂拥而至。公司内部也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觉得我们对业界情况不够了解(当时用Windows10新技术的只有微软的SurfacePro和我们的MateBook),认为我们对技术分析不透彻,准备不足就贸然“吃螃蟹”,是很不成熟的行为,同时质疑我们做的指纹一键唤醒体验到底有没有价值,价值有多大,值不值得冒产品不稳定的风险?

高压之下,兄弟们体会到了深深的挫败感,有不少人甚至对创新及体验优化失去了激情与信念,开始打退堂鼓,提出来放弃一键唤醒的功能算了,退回到传统模式,先摁电源键,再刷指纹。但也有人坚持认为,我们第一代已经实现了“指纹一键唤醒”,并且宣传出去了,遇到问题就回退太丢人了!但到底要怎么解决新技术不稳定的问题?大家也一筹莫展。

为此团队成员PK了两个多月,中间做了好几个DEMO对比体验。经过近三个月的分析、论证、测试验证,我们终于找到了另一个成熟技术加上单片机的方案,实现了浅休眠状态下指纹一键唤醒的解锁体验,效果媲美手机,获得了消费者的赞美:“完美的体验,这和用手机习惯完全一致,容易上手。”

这样的认可让我们兴奋,更让我们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进一步思考能否让指纹和电源键合在一起?

这个问题的难点就是要解决电源键与指纹的逻辑关系,再解决电源、指纹分别与Windows各种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三者的时序关系以及用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

华为电脑的名字怎么样改(华为MateBook是怎么做出来的?MateBook的名与实)

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交织一起,还要维持最优的简洁体验,软件架构是最大挑战。我们的研发专家和工程师们总共迭代了16个版本,把240多种复杂场景全部遍历一遍,才定型最终方案:将指纹的功能隐身在电源键中,用户还和没有指纹的机器一样操作电源键,但需要指纹发挥作用的场景,指纹都悄无声息地把活干了,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非常友好的体验。

向前一小步,先进一大步,我们终于在笔记本的指纹体验上做到了全面的超越和创新。

华为MateBook是怎么做出来的?MateBook的名与实

首款MateBook首批量产产品经理研发项目经理等亲自检验前1000台

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产品设计上多既是少,少就需多。让用户多适应、多训练、多思考、多操作,那就一定少愉悦感、少轻松感、少满意感;要让用户少一点繁琐,我们就必须多几十倍的思考和开发工作、优化和改进工作。体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优化没有终点。

勇往直前去开拓:要做先驱,不做先烈

我们不只是在MateBook的外观和功能应用上和自己“死磕”,在基础性能上也尝试做出挑战。

笔记本产品的热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决定处理器运行的性能高低、产品尺寸和外观及续航等多个特性。在散热技术上,笔记本厂家一直采用风扇风冷强制空气对流散热的方式,弊端显而易见:噪音较大、表面开孔容易引发进灰故障、续航减弱等。英特尔也试图推出了低功耗的处理器,可支持无风扇散热,但在PC行业推广和优化的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气候。

我们要想在主流酷睿U系列产品上采用无风扇技术,同时还保证性能,难度很大:U系列产品的处理器运行功耗高,机身又轻薄,对散热技术要求极高。“这要是搞不好,我们就成先烈了。但如果我们真能实现无风扇方案,那确实可以提升产品的美观度和可靠性,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热设计专家张治国皱着眉头思考,并拉上平板与PC首席架构师甄海涛,与英特尔专家一起全面分析笔记本电脑的功耗曲线和性能关系,又找了2012实验室一群大拿,把积累多年的散热技术挨个拉出来练了一遍。经过反复论证、仿真、模拟,最后决定采用一种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微胶囊相变散热材料,同时在软件上做出系统优化,让处理器以外其他器件的功耗做到动态调配,进一步降低整机功耗。再辅以石墨和液态超导热管的混合导热方式,让处理器侧的热快速被均匀、稀释,终于确保了在U产品上采用无风扇技术的可行性。

接着是架构和ID的不断加码,机器设计得越来越薄、越来越小,最终散热设计不剩一点余量,处在临界点上,再加上我们对操作系统的异常估计不足,MateBookX上市又正好在6月份炎炎夏季,许多店面冒出异常发热问题,产品差点成了“先烈”,我们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好在团队成员反应及时,张治国带着热测试仪挨个店面跑,测试部在实验室复现问题,快速找到原因,发布补丁彻底解决了异常发热的问题,产品终于逐步稳定,用户好评也渐渐上来了。

到今天,虽然我们这种无风扇被动散热的设计仍争议不断,但MateBook的产品整体理念越来越被消费者理解和青睐,被友商深入研究和效仿。行业龙头英特尔也认可我们的思路,内部专门成立了团队研究储热散热材料,希望尽量在超轻薄机型上取消风扇。相信有他们的加入,我们会让这个创新的技术取得更好的应用前景。

笔记本电脑曾经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中是高科技、高价值的代名词。但行业发展了三十多年,产品的创新和体验提升渐渐落后于其他产品,如手机、电视、汽车等。我们新进入这个领域,就是希望能利用在智能手机、平板和移动宽带产品上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创新理念,为PC用户带来实用的价值,也为行业注入创新动力。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用户秀她时尚办公室的照片,办公桌上放的就是一台MateBook。这张照片被我转发到群里,大家都激动不已。现在我们的两款产品在京东好评率都超过了98%,用户的认可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动力。我们的产品仍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积累不足,我们还需要持续优化和改进,让用户能有更好的体验,让“MateBook”名符其实。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