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电脑

怎么样不让小孩电脑游戏(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最近有新闻称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把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地位,此举措会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一直以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认知的提高,“网瘾”、“游戏成瘾”这些词已经成为过去式,但现实看起来并非如此。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不难预料,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后,各种非法治疗手段、机构极有可能借此获得“蓬勃发展”的机会,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些年盛行的杨永信“电击疗法”——通过电击孩子太阳穴判断孩子是否上瘾,从而让孩子“真诚”道歉、“改过自新”。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被认定患有“网瘾”的孩子,在接受电击治疗)

怎么样不让小孩电脑游戏(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多数家长说反对孩子玩游戏,是出于担心孩子耽误学习的初衷,但游戏和学习从来不是对立面。因为游戏是自愿的去克服不必要的障碍,是能提高个体幸福感的方式。凡游戏,皆有意义。

“游戏成瘾”的说法便是将游戏妖魔化的表现,玩游戏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错,反而是家长的担忧和阻拦起到了反作用,就像夺走了孩子吃了一半的美食,哪怕这一次停止了,但对游戏的念想只会越来越深。

家长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游戏?游戏有什么意义?孩子为什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在游戏上?家长应该怎么做?

小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怎么办?

尹建莉老师早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便给出了答案。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种游戏像电子游戏那样被妖魔化、污名化。“网瘾”概念的确立就是这种贬低性被合理化的一个极端现象。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在我们的话语里,“瘾”总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态的后果联系着,凡可能导致成瘾的东西,都应该是被戒绝的或应该被严格控制的。所以世上有烟瘾、酒瘾、毒瘾,没有“学习瘾”、“发明瘾”、“工作瘾”。

既然当下有“网瘾”之说,可见人们已为其定性为麻醉品,即便没有海洛因那么恐怖,至少像烟酒一样是有可能荼毒少年儿童的东西,所以很多家长对它怀有憎恶和提防之心。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事实是生活在当下,想禁绝孩子玩电游几乎不可能。年青一代家长,因为他们很多人自身就是电游爱好者,能对电游给出适当理解,允许孩子适度玩。不过,人们还是忧心忡忡,心存顾虑,电游可成瘾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发自内心喜欢游戏,也会一边玩着一边内疚着,所以他们面对孩子玩电游的态度,是忐忑不安的,就像一个酒鬼看着自己的孩子开始学喝酒一样,心情复杂,充满忧虑。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对母子,听他们上车后的对话是从始发站要坐到终点,和我的行程一样。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上车后跟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小男孩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的,坐不住,再次跟妈妈要手机,妈妈有些不快地和孩子讲条件,说只允许玩15分钟,小男孩答应了,妈妈才把手机掏出来。15分钟很快过去,行程还不到一半,妈妈要把手机收回来,孩子乞求再玩5分钟,说话间眼睛和手不曾离开手机片刻。妈妈不愉快地警告孩子五分钟后必须停止玩耍,然后看着表,5分钟后,像个秉公执法的城管一样,毫不留情地从孩子手中拿过手机,装进包里。孩子一脸无奈,又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无聊至极,然后一腔情绪地抱怨车走得太慢,抱怨车厢太热等等。孩子玩手机时眼神中的专注与单纯,和手机被要走后眼中的怨恨与散乱对比十分鲜明,妈妈则像控制住一个酒鬼的贪杯一样,颇有成就感的样子。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它和烟酒没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万八千里。究其本质,和打篮球、下棋、捉迷藏没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它作为一种玩具,更复杂,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6岁,他多半就是个高手,可以超越家长的水平。而且在玩耍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为了战胜对手,玩家经常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动用各种分析和判断,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真实地参与了不一般的社会生活——这不就接近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做中学”吗?

我曾听台湾一位研究脑神经科学的教授讲到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军方飞行员在新飞机试飞中频频出事故,事故调查中发现,飞行员注意范围狭窄、空间感觉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不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教授所在的研究所被委托进行相关研究,协助军方遴选适合的飞行员。研究所人员运用脑神经及心理测试手段,经过对许多候选人的多方面测试,最后帮助军方挑选出几位合适的飞行员,事实证明他们的挑选是非常成功的。教授说事后他们对这些挑选出来的飞行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爱好,玩电游,是电游高手。

而且电游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不需要场地,不需要打电话约人,不需要换衣服,随时随地可以和各种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玩,既是一种社交途径,也可以独自玩。目前来看,确实没有哪一种玩具有这样的优势。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至于说有些电游中有暴力、色情,这些不是电游的本质;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图书的本质一样。不让孩子读坏书和避免孩子玩坏游戏一样,必须要在允许阅读和允许游戏的前提下去解决,而不是取消阅读、取消游戏。除了呼吁有关部门加强游戏审查,同时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帮他选择健康游戏,比如向孩子推荐一些好玩的游戏,或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加强正面价值观引导等。儿童天然地对邪恶的东西有抗拒和抵触,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是不会轻易受到坏东西诱惑的。

玩电游当然有一些缺点,比如长时间坐着不动,孩子会缺少运动,眼睛也会疲劳。这些问题和阅读带来的问题大体相同,需要家长想办法帮孩子去解决,比如发展孩子的运动爱好及其他兴趣等。孩子总要有可玩的东西,如果不让他玩电游,你能为他提供一种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吗?

世上应该不存在只有益处而毫无弊端的游戏,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所有的相关讨论都是在概率的范畴里进行。如何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比如,电脑和电视都是通过屏幕来提供娱乐,但电视没有互动性,看电视不需要参与,不需要判断,人在电视机前待的时间越长,大脑越懈怠,所以它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些孩子会玩电游过度,分析这种情况,我认为板子不应该打到电游上,而应该追究到整个社会在对待“玩耍”的变态行为上。一方面是成人对电游有太多的偏见,这对儿童反而形成负面刺激;另一方面,游戏的目的本来只是娱乐,可现在,除了电脑游戏,几乎所有的儿童娱乐项目都成为了培训内容:游泳班、唱歌班、绘画班、羽毛球班……当下,如果一伙孩子有机会在一起开展某项活动,多半是参加比赛去了。没有玩耍,只有课程;没有娱乐,只有名次——当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变成一项项任务时,电游成为“纯玩耍”的最后一块净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独一无二。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责孩子沉迷于电脑,有多少人反思过,到底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一种生存和成长的条件?

新一代人被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其实非常被动,世界要给他一些什么,是由不得他自己选择的。当下的孩子们,他们像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那样,伸开双手接受世界为他准备的种种时,生命中必然的经历和喜乐却成为错误和问题,甚至是疾病。事实上,真正令人纠结的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设想现在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将被妖魔化。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我确实亲眼见过这样一位妈妈,她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对电游不感兴趣,酷爱打篮球,每天想到球场打一会儿。她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上,给孩子规定每次只能玩半个小时,但孩子经常一玩就忘了时间,每次超时都要被妈妈说一顿,有几次这位妈妈甚至追到球场上,不顾孩子在同伴前的面子,强行把孩子带回家,母子俩为打球的事发生过很多次冲突。这位妈妈到后来一说起篮球,就恨得咬牙切齿,听她的口气,宛如她儿子正在吸食一种叫“篮球”的毒品。

2010年3月,各媒体纷纷报道,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网瘾”的诊断标准,拟将网瘾改称为“病理性上网”,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2011年又在报纸上看到已有医院开设“网瘾基因检测”项目,价格不菲——现在,事关儿童的事,只要打着“医学”的幌子,不怕没市场。可是,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家长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适得其反,真正厉害的父母这样做!

所有的“戒网瘾医院”、“戒网瘾学校”或相关的“训练营”都是伪概念之下的骗人机构,是一种邪恶的时代产物。这样评价它们一点也不过分,无论它获得了怎样的许可证书,披上什么科学马甲,罩上什么荣誉光环,本质都是愚蠢和邪恶的,因为他们只能做两件事——赚钱和伤害儿童。

本文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